箜篌文化的历史流变

箜篌,又名“坎侯”。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之一,据说在公元前3200年美苏尔乌尔城典籍中已出现箜篌符号。公元前约1550年古埃及时期的传入又被称为“哈卜”(Harp),公元前539年,波斯人统治两河流域,后来汉代时期随着丝绸之路西传进入中原地区,通过外来交织与本土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,主要为三种形制:竖箜篌、卧箜篌跟凤首箜篌。箜篌在民间与宫廷中深受喜爱,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,还传入日本、朝鲜等国家。 箜篌在汉代传入后,在礼乐制度中也有所体现。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载“孝武皇帝塞南越,祷祠太一、后土,始用乐人侯调,依琴作坎坎之乐,言其坎坎应节奏也,侯以姓冠章耳。或说空侯取其空中。琴瑟皆空,何独坎侯耶?”。当时箜篌也成为国家祭祀时常用乐器。除了宫廷中,民间上对箜篌的流传度也很高,以汉乐府《孔雀东南飞》中由刘兰芝幼时所受教育折射出社会层面,“十三能织素,十四学裁衣。十五弹箜篌,十六诵诗书。”可见东汉晚期时卧箜篌在民间广为流传,成为一般家庭教育所常用的一种乐器。 新疆石窟是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的。经历了汉晋的发展阶段,南北朝至隋时期,龟兹乐已进入繁盛阶段,现存的石窟中可以看到这一阶段出现的乐器有五弦、阮咸、竖箜篌、腰鼓、凤首箜篌和笛。说明箜篌还曾与佛教有所联系。到了唐代国力强盛,文化开放。箜篌在“十部乐”中占据重要地位。除此之外文人笔下也出现了大量描写箜篌的诗句,如李商隐的《代赠》中“杨柳路尽处,芙蓉湖上头,虽同锦步障,独映钿箜篌。”李贺的《李凭箜篌引》中“吴丝蜀桐张高秋,空山凝云颓不流。江娥啼竹素女愁,李凭中国弹箜篌。”白居易在《云和》中则以另一种方式描绘了箜篌:“非琴非瑟亦非筝,拨柱推弦调未成”。等诗歌中能看到唐代是箜篌发展的鼎盛时期。到了清代,箜篌作为一种实际演奏的乐器,几近失传,仅存于典籍与壁画之中,成为尘封的记忆。 直至20世纪,随着考古发现(如敦煌壁画、克孜尔石窟壁画)的丰富和音乐史学研究的深入,这件曾经辉煌的古老乐器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。音乐家、乐器制作师们开始尝试依据历史文献、图像资料以及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箜篌残件进行仿制与复原工作。经过数代人的努力,现代箜篌得以重生,拓展了音域和表现力,使其既能演绎古曲韵味,也能胜任现代音乐创作。如今,箜篌正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,重新回到音乐舞台和教学领域,续写着它穿越千年的丝路琴音

×